猪窝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卑微备胎人设翻车后(快穿) > 上篇

上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每一节文末的注释只是表示:文中的事实全部都有根据并不是小说。对历史研究没有兴趣的读者们大可略过注释不读。
在距离香港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区之中过去三百多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最重要的当然是孙中山先生。另一位是出生在广东东莞县的袁崇焕。

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作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剧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煌;“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这样的性格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古希腊英雄拚命挣扎奋斗终于敌不过命运的力量而垮了下来。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的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秤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历史家评论袁崇焕着眼点在于他的功业、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他在明清两个朝代覆亡与兴起之际所起的作用。近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写一段小说又写一段报上的社评因此对历史、政治与小说是同样的感到兴趣然而在研究袁崇焕的一生之时他强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业更加吸引我的注意。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对于满洲人入主中国一事近代的评价与前人也颇有改变。所以袁崇焕的功业不免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渐渐失却光彩。但他英雄气概的风华却永远不会泯灭。正如当年七国纷争的是非成败在今天已没有多大意义了但荆轲、屈原、蔺相如、廉颇、信陵君等等这些人物的生命却越了历史与政治。

《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在性格上只是一个平凡人物。他没有抗拒艰难时世的勇气受了挫折后逃避海外就像我们大多数在海外的人一样。

袁崇焕却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在明末那段不幸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每一个君主在临死之时都深深感到了失败的屈辱:崇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如果他不是被人谋杀的那么是惟一的例外)、蒙古人的领林丹汗、朝鲜国王李佑;始终是死路一条的将军和大臣(奋勇抗敌的将军与降敌做汉奸的将军忠鲠正直的大臣与奸佞无耻的大臣命运都没甚么分别但在一个比较温和的时代奸臣却常常能得善终例如秦桧);愤怒不平的知识份子领不到粮饷的兵卒生命朝不保夕的“流寇”饥饿流离的百姓以及有巨大才能与勇气的英雄人物:杨涟、熊廷弼、孙承宗、李自成、袁崇焕。

在那个时代中人人都遭到了在太平年月中所无法想象的苦难。在山东的大饥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尸体母亲吃了儿子的尸体。那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心中的悲痛一点也不会比英雄们轻。不过小人物只是默默的忍受英雄们却勇敢地奋战了一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英雄的尊严与伟烈经过了无数时日之后仍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



这个不幸的时代是数十年**达于极点的政治措施所累积而成的。

我书架上有一部英国历史家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三卷注释本1。书脊上绘着罗马式建筑的两根大理石柱子第一卷的柱子柱头上有些残缺破损第二卷的柱子残损更多第三卷的柱子完全垮了。这象征一个帝国的衰败和灭亡如何一步步的展。

明朝的衰亡也是这样。

明朝的覆灭开始于神宗2。

神宗年号万历是明朝诸帝中在位最久的一共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只因为他做皇帝的时候实在太久所以对国家人民所造成的祸害也特别大。他死时五十八岁本来并不算老他的祖宗明太祖活到七十一岁成祖六十五岁世宗六十岁。可是神宗未老先衰后来更抽上了鸦片。鸦片没有缩短他的寿命却毒害了他的精神。他的贪婪大概是天生的本性但匪夷所思的懒惰一定是出于鸦片的影响。

然而万历初年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彩辉煌的时期之一。近代中西学者研究瓷器及其他手工艺品有这样一个共通的意见:在中国国力最兴盛的时期所制作的瓷器最精采。万历年间的瓷器和珐琅器灿烂华美精巧雅致洵为罕见的杰作。因为万历最初十年张居正当国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精明能干的大政治家。

神宗接位时只有十岁一切听母亲的话。两宫太后很信任张居正政治上权力极大的司礼太监冯保又给张居正笼络得很好这些有利的条件加在一起张居正便能放手办事。明朝自明太祖晚年起就不再有宰相张居正是大学士名义是辅等于是宰相。

从万历元年到十年张居正的政绩灿然可观。他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王崇古使得主要是蒙古人的北方异族每次入侵都大败而归只得安分守己而和明朝进行和平贸易。南方少数民族的武装暴动也都一一给他派人平定。国家富强储备的粮食可用十年库存的盈余过了全国一年的岁出。交通邮传办得井井有条。清丈全国田亩面积使得税收公平不致像以前那样由穷人负担过分的钱粮而官僚豪强却不交税。他全力支持工部尚书潘季驯将泛滥成灾的黄河与淮河治好将水退后的荒在那时候中国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欧洲的文人学士在提到中国的时候无不欣慕向往。他们佩服中国的文治教化、中国的考试与文官制度佩服中国的道路四通八达3佩服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得比欧洲贫民好得多。万历十年是公元一五八二年。要在六年之后英国才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过三十八年英国的清教徒才乘“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再过六十一年五岁的路易十四才登上法国的王座。那时莎士比亚只有十六岁还在英国的树林里偷人家的鹿。直到八十三年之后伦敦还由于太污秽、太不卫生爆了恐怖的大瘟疫。在万历初年北京、南京、扬州、杭州这些就像万历彩瓷那样华美的大城市在外国人心目中真像是天堂一样。

中国的经济也在迅展手工业和技术非常先进。在十五世纪时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棉区之一。由于在正德年间开始采用了越南的优良稻种农田加辟米产大增尤其是广东一带。因为推广种植水稻水田中大量养鱼疟蚊大减④岭南向来称为瘴疠的疟疾已不像过去那样可怕所以两广的经济文化也开始迅展。

可是君主集权的绝对**制度再加上连续四个昏庸**的皇帝将这富于文化教养而勤劳聪明的一亿人民、这举世无双的富强大国推入了痛苦的深渊。

张居正于万历十年逝世二十岁的青年皇帝自己来执政了。皇帝追夺张居正的官爵将他家产充公家属充军将他长子逼得自杀。

神宗是相当聪明的。中国历史上的昏君大都有些小聪明隋炀帝、宋徽宗、李后主都是文采斐然。明神宗的聪明之上所附加的不是文采而是不可思议的懒惰不可思议的贪婪。皇帝懒惰本来并不是太严重的毛病他只须任用一两个能干的大臣甚么事情都交给他们去办就是了多半政治只有更加上轨道些中国历史上不乏“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先例。然而神宗懒惰之外还加上要抓权几十年中自己不办事也绝对不让大臣办事。这在世界历史上固然空前相信也必绝后。

做了皇帝要甚么有甚么但神宗所要的偏偏只是对他最无用处的金钱。如果他不是皇帝一定是个成功的商人他血液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贪性。他那些祖宗皇帝们有的阴狠毒辣有的胡闹荒唐但没有一个是这样难以形容的贪婪。

因此近代有一位历史学者推想他这性格是出于母系的遗传。他母亲是一个小农的女儿5。

皇帝贪钱最方便有效的法子当然是加税。神宗所加的税不收入国库而是收入自己的私人库房称为“内库”。他加紧征收商税那是本来有的除了书籍与农具免税之外一切商品交易都收税百分之三。他另外又明了一种“矿税”。大批没有受过教育、因残废而心理上多多少少不正常的太监作为皇帝的私人征税代表四面八方的出去收矿税。只要“矿税使”认为甚么地方可以开矿就要地产的所有人交矿税。这些太监无恶不作随带太批流氓恶棍到处敲诈勒索乱指人家的祖宗坟墓、住宅、商店、作坊、田地说地下有矿藏要交矿税6。结果天下骚动激起了数不尽的民变。这些御用征税的太监权力既大自然就强横不法往往擅杀和拷打文武官吏。有一个太监高淮奉旨去辽东征矿税、商税搜括了士民的财物数十万两逮捕了不肯缴税的秀才数十人打死指挥诬陷总兵官犯法。神宗很懒甚么奏章都不理会但只要是和矿税有关的御用税监呈报上来他立刻批准。搜括的规模之大实是骇人听闻。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之时全年岁入是四百万两左右⑦皇宫的费用每年有定额一百二十万两已几占岁入的三分之一。可是单在万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内就搜括了矿税商税二百万两。这还是缴入皇帝内库的数目太监和随从吞没的钱财又比这数字大得多。据当时吏部尚书李戴的估计缴入内库的只十分之一、太监克扣的是十分之二、随从瓜分的是十分之三、流氓棍徒乘机向良民勒索的是十分之四。

可和神宗的贪婪并驾齐驱的是他的懒。

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大学士王家屏就上奏章说:一年之间臣只见到天颜两次偶然提出一些建议也和别的官员的奏章一样皇上完全不理。

这种情形越来越恶化到万历四十二年辅叶向高奏称:六部尚书中现在只剩下一部有尚书了全国的巡抚、巡按御史、各府州县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他的奏章写得十分激昂说现在已经中外离心京城里怨声载道大祸已在眼前皇上还自以为不见臣子是神明妙用恐怕自古以来的圣帝明王都没有这样妙法吧⑧。神宗抽饱了鸦片已经火气全无。这样的奏章如果落在开国的太祖、成祖、末代的思宗手里叶向高非杀头不可。但神宗只要有钱可括给大臣讥讽几句、甚至骂上一顿都无所谓。

万历年间的众大臣说得上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人上奏说皇上这样搞法势必民穷财尽天下大乱⑨;有人说陛下是放了笼中的虎豹豺狼去吞食百姓Bc;有人说一旦百姓造反陛下就算满屋子都是金银珠宝又有谁来给你看守Bd?有的指责说皇上欺骗百姓不免类似桀纣昏君Be;有的直指他任用肆无忌惮之人去干没有天理王法之事BF;有的责备他说话毫无信用Bg。臣子居然胆敢这样公然上奏痛骂皇帝不是一两个不怕死的忠臣骂而是大家都骂那也是空前绝后、令人难以想象的事。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神宗对这些批评全不理睬。正史上的记载往往说“疏入上怒留中不报”。留中就是不批复。或许他懒得连罚人也不想罚了因为罚人也总得下一道圣旨才行。但直到他死拚命搜括的作风丝毫不改。同时为了对满清用兵又一再增加田赋。皇帝搜括所得都存于私人库房(内库)政府的公家库房(外库)却总是不够结果是内库太实外库太虚Bh。

在这样穷凶极恶的压榨下百姓的生活当然是痛苦达于极点。

神宗除了专心搜括之外对其他政务始终是绝对的置之度外。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御史翟凤羽中的奏章中说:皇上不见廷臣已有二十五年了。

1eardgibbon:ThedenetempireTheHeritagepressneyork.

2这是后世论者的共同意见。《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翼《廿二史?凹恰ね蚶锌笏爸a罚骸奥壅呶矫髦觯煌鲇诔珈醵鲇谕蚶*云。”清高宗题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3十六世纪后期来到中国游历的欧洲人如g.pereirag.dagruzm.deRade等人著书盛赞中国。他们拿中国的道路、城市、土地、卫生、贫民生活等和欧洲比较认为中国好得多。见a.p.netoned.TravelandTravellersofthemiddleages;netthe16thgentury等书。直到一七九八年马尔塞斯在《人口论第一篇》中还说中国是全世界最富庶的国家。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天主教教士利马窦等人更盛赞中国的文治制度认为举世出无其右。参阅L.J.gallaghers.J.tr.neteteberhard:aHistoryofnetap.49.

5朱东润《张居正大传》:“从明太祖到神宗这一个血脉里充满偏执和高傲……到了神宗又在这高傲的血液里增加新的成分。他底母亲是山西一个小农底女儿。小农有那一股贪利务得的气息在一升麦种下土以后他长日巴巴地在那里计算要长成一斛、一石、又硬、又好的小麦。成日的精神集中在这一点上面。……明朝底皇帝只有神宗嗜利出于天性也许只可这样地解释。”(三一七页)但说小农嗜利似乎不大妥当。小农种麦而盼望收成既是自然而合理的期待又是生活的唯一资料不能说是嗜利。

6矿税的税率是胡乱指定的在L.netgoodrinetetesepeople中说万历时的矿税是矿产价值的百分之四十即使矿场已经停闭矿主每年仍须按旧税率缴税。p.199.

⑦据张居正奏疏《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万历五年岁入四百三十五万九千四百余两岁出三百四十九万四千二百余两。

⑧叶向高奏:“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祸机不测而陛下务与臣下隔绝。帷幄不得关其忠六曹不得举其职。举天下无一可信之人而自以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圣帝明王无此法也。”

⑨二十七年吏部侍郎冯琦奏:“自矿税使出民苦更甚。加以水旱蝗灾流离载道畿辅近地盗贼公行此非细故也。中使衔命所随奸徒千百……遂今狡猾之徒操生死之柄……五日之内搜括公私银已二百万。奸内生奸例外创例不至民困财殚激成大乱不止。伏望急图修弭无令赤子结怨青史贻讥。”

Bc工科给事中王德完奏:“令出柙中之虎兕以吞餍群黎逸圈内之豺狼以搏噬百姓怨愤无处得伸郁结无时可解。”

Bd凤阳巡抚李三才奏:“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奈何崇聚财贿而使小民无朝夕之安?”又言:“近日奏章凡及矿税悉置不省。此宗社存亡所关一旦众叛土崩小民皆为敌国陛下即黄金盈箱明珠填屋谁为守之?”

Be给事中田大益奏:“内臣务为劫夺以应上求矿不必穴而税不必商民间丘陇阡陌皆矿也官吏农工皆入税之人也公私骚然脂膏殚竭向所谓军国正用反致缺损。……四海之人方反唇切齿而冀以计智甘言掩天下耳目其可得乎?陛下矜奋自贤沉迷不返以豪党奸弁为腹心以金钱珠玉为命脉……即令逢干剖心皋夔进谏亦安能解其惑哉?”又言:“陛下驱率狼虎飞而食人……夫天下至贵而金玉珠宝至贱也。

积金玉珠宝若泰山不可市天下尺寸地而失天下又何用金玉珠宝哉?”

BF吏部尚书李戴奏:“今三辅嗷嗷民不聊生;草木既尽剥及树皮;夜窃成群兼以昼劫;道s跋嗤蹇瘴扪獭!拱傩兆溃稳萄裕渴拱傩詹豢献溃*又何忍言?……此时赋税之役比二十年前不啻倍矣……指其屋而挟之曰‘彼有矿’则家立破矣;‘彼漏税’则橐立倾矣。以无可查稽之数用无所顾畏之人行无天理王法之事。”

Bg户部尚书赵世卿上疏言:“天子之令信如四时。三载前尝曰:‘朕心仁爱自有停止之时。’今年复一年更待何日?天子有戏言王命委草莽。”Bh万历四十四年给事中熊明遇疏:“内库太实外库太虚。”(以上⑧至Bh各奏疏中的文字散见《明史》或《明通鉴》。)



就在这时候满清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兵攻明次年攻占辽东重镇抚顺。明兵大败总兵官张承荫战死万余兵将全军覆没举朝震骇。四十七年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鲜(中国的属国)兵二万兵分四路大举攻清。清兵八旗兵约六万人集中兵力专攻西路一路。西路军的总兵官杜松是明军的勇将平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脱去衣衫将满身的累累刀枪瘢痕向人夸示。出兵之时他脱去上身衣衫在城中游街百姓鼓掌喝彩。

西路这一仗称为“萨尔浒之役”明军有火器钢炮军火锐利得多。但杜松有勇无谋他是统兵六万的兵团司令却打了赤膊露出全身伤疤一马当先的冲锋。大概他是《三国演义》的读者很羡慕“虎痴”许褚的勇猛。在“许褚裸衣斗马”这回书中描写许褚“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决战。”果然威风得紧。但不知他记不记得许褚这场狠斗结果是“操兵大乱许褚背中两箭”?有趣的是小说的评注者评道:“谁叫汝赤膊?”明清两军列阵交锋之时突然天昏地暗数尺之外就甚么也瞧不见了。杜松又犯了一个大错误下令众军点起火把。这一来明军在光而清军在暗明军照亮了自身成为清兵的箭靶子。努尔哈赤统兵六旗作主力猛攻他儿子代善和皇太极各统一旗在右翼侧攻。结果杜松的遭遇比许褚惨得多身中十八箭而死当真是“谁叫汝赤膊?”总兵官阵亡明军大乱六万兵全军覆没。

努尔哈赤采取了“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的分开来打。明军北路总兵官马林、东路总兵官刘絍都大败阵亡朝鲜都元帅率众降清。

刘絍是当时明朝第一大骁将打过缅甸、倭寇曾率兵援助朝鲜对抗日本入侵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他所用的镔铁刀重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为“刘大刀”。他的大刀比关羽的八十一斤青龙偃月刀还重了三十九斤。据说他能单手举起一张摆满了酒菜碗筷的柏木八仙桌在大厅中绕行三圈。连杜松、刘絍这样的骁将都被清兵打死明军将士心理上受到的打击自然沉重之极提到满清“辫子兵”时不免谈虎色变。

这场大战是明清两朝兴亡的大关键而胜败的关键在于:第一、明方的主帅杨镐是文官完全不懂军事。第二、明朝政事**已达极点连带的军政也废弛不堪军队久无训练完全没有必要的军事准备1。

杨镐全军覆没朝廷派熊廷弼去守辽东。

万历四十六年七月熊廷弼刚出山海关铁岭已经失陷沈阳及附近诸城堡的军民纷纷逃窜。熊廷弼兼程进入辽阳。经过神宗数十年来的百事不理军队纪律荡然士无斗志骑兵故意将马匹弄死以避免出战只要听到敌军来攻满营兵卒就一哄而散。熊廷弼面临的局面实在困难已极2。军饷本已十分微薄但皇帝还是拚命拖欠不肯饷3。

神宗见边关上追饷越迫越急知道挨不下去了可是始终不肯掏自己腰包结果想出了一个对策:再加田赋百分之二。连同以前两次已共加百分之九然而向百姓多征的田赋未必就拿来军饷皇帝的基本兴趣是将银子藏之于内库。

边界上的警报不断传来群臣日日请求皇帝临朝会商战守方略。皇帝总是派太监出来传谕:“皇上有病。”吏部尚书赵焕实在忍不住了上奏章说:“将来敌人铁骑来到北京城外陛下也能在深宫中推说有病就此令敌人退兵吗?”④神宗看了这道讽刺辛辣、实已近乎谩骂的奏章只是心中怀恨却说甚么也不肯召开一次国防会议。

神宗搜括的银锭堆积在内库年深月久大起氧化作用有的黑得像漆有的脆腐如泥土5就是不肯拿出来用。但他终于死了千千万万的银两一两也带不去6。

神宗神宗真是“神”得很神经得很!

1崇祯时任大学士的徐光启在《庖言》中说:满洲人旧都北门居住的大都是铁匠延袤数里。

在当时那便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兵工厂组合了。

因此满洲兵的盔甲精良头盔、面具、护臂、护手都是精铁所制马匹的要害处也有精铁护具。但明兵盔甲却十分简陋除了胸背有甲之外其余部分全无保护。满洲兵冲到近处专射明兵的脸及胁中箭必死。又据当时明人程令名说努尔哈赤所居的都城“北门外则铁匠居之专治铠甲;南门外则弓人、箭人居之专造弧矢。”

2熊廷弼于八月二十九日上书朝廷陈述辽东明军情况:“残兵……身无片甲手无寸械随营糜饷装死扮活不肯出战……点册有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领饷有名及闻警告而又去其半……将领皆屡次征战存剩、及新败久废之人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者……见在马一万余匹多半瘦损率由军士故意断绝草料设法致死备充步兵以免出战甚有无故用刀刺死者。……坚甲利刃长枪火器丧失俱尽。今军士所持弓皆断背断弦所持箭皆无羽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甚有全无一物而借他人以应点者。又皆空头赤体无一盔甲遮蔽。……闻风而逃望阵而逃惧战而逃。顷闻北关信息各营逃者日以千百计。如逃止一二营或数十百人臣犹可以重法绳之。今五六万人人人要逃。虽有孙吴军令亦难禁止。”

3万历四十八年三月熊廷弼上奏:“四十七年十二(疑为“一”字)月赴户部领饷二十万两十二月领饷十万两四十八年正月领饷十五万两俱无给……岂军到今日尚不饿马到今日尚不瘦不死而边事到今日尚下急耶?军兵无粮如何不卖袄裤杂物?如何不夺民间粮窖?如何不夺马料养自己性命马匹如何不瘦不死?而户部犹漠然不一动念。”他说户部犹漠然不一动念是客气的说法漠然不动一念的当然是皇帝自己。

④“他日蓟门蹂躏铁骑临郊陛下能高拱深宫称疾却之乎?”

5户科给事中官应震言:“内库十万两内五万九千两或黑如漆或脆如土盖为不用朽蠹之象。”

6大6考古工作者掘帝皇坟墓偏偏拣中了神宗的“定陵”改建为博物馆称为“地下宫殿”。



神宗死后儿子光宗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因误服药物而死。光宗的儿子朱由校接位历史上称为熹宗年号天启。光宗做皇帝的时间极短留下的麻烦却极大明末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都和他的皇位及生死有关。众大臣分成两派纷争不已。纷争牵涉到旁的一切事情上只要是对方一派之人所做的事不论是对是错总是拿来激烈攻击一番。

熹宗接位时虚岁十六岁其实不满十五岁还是个小孩子他对乳母客氏很依恋。这个客氏很喜欢弄权在宫里和太监魏忠贤有点古怪的性关系。宫里太监和宫女很多为了寂寞而互相安慰大家私下恋爱然而太监是阉割了性机能的阴阳人所以这既不是异性恋爱又不是同性恋当时称为“对食”意思说不能同床只不过相对吃饭互慰孤寂而已。魏忠贤做了客氏的对食渐渐掌握了大权。

熹宗是个天生的木匠最喜欢做的事莫过于锯木、刨木、油漆而做木工手艺高明得很。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怎肯放下心爱的木工不理?把手一挥说道:“别来打扰你瞧着办去吧。”于是魏忠贤就去瞧着办了越来越无法无天。

朝里自有一批谄谀无耻之徒去奉承他到后来魏忠贤成了实际上的皇帝。熹宗是“万岁”有些官员见了魏忠贤叫“九千岁”表示他只比皇帝差了一点儿。到后来个人崇拜更是大张旗鼓搞得如火如荼全国各地为魏忠贤建生祠。本来人死了才入祠堂可是他“九千岁”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就起祠堂祠中的神像用真金装身派武官守祠百官进祠要对他神像跪拜那是货真价实的个人崇拜。

魏忠贤本来是个无赖流氓年轻时和人赌钱大输特输欠了赌帐还不出给人侮辱追讨实在吃不消了愤而自己阉割进宫做了太监。他不识字但记性很好是个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赌棍。当世第一大国的军政大权却落在这样的人手里。

熊廷弼在辽东练兵守城招抚难民整肃军纪修治器械把局面稳定下来。他所接手的那个烂摊子给他整顿得有些像样了。满清见对方有了准备就不敢贸然来攻。但朝里敌对一派的大臣却来跟他过不去不断上奏章攻击说他胆小不敢出战;说他无能不能尽复失地。于是朝廷革了熊廷弼的职听候查办改用袁应泰做统帅。

袁应泰是第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一生修堤治水救济灾民大有功劳。他性格宽仁办事勤勉打仗却完全不会。满清努尔哈赤得知熊廷弼去职大喜过望便领兵来攻。袁应泰率军应战七万兵大溃。清兵占领沈阳又击破了明军的两路援军再攻辽阳。明兵又大败满兵取得军事要塞辽阳。

军事局势糟糕之极朝廷束手无策只好再去请熊廷弼出来惩罚了一批上次攻击他的官员算是给他平气。可是兵部尚书张鹤鸣和熊廷弼意见不合只喜欢马屁大王巡抚王化贞嘱咐王化贞不必服从熊廷弼指挥。

王化贞向朝廷吹牛只须六万兵就可将满清一举荡平。朝廷居然信了他的。熊廷弼极力认为准备不足不可进攻。兵部尚书却一味袒护王化贞。于是王化贞领兵十四万出战一交锋全军溃没。清兵攻占坚城广宁。总算熊廷弼领了五千兵殿后保护难民和败兵数十万退入山海关。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王化贞和熊廷弼一起逮捕。张鹤鸣免职。

到这时为止明清交锋已打了三场大仗。每一仗明军都是大败。

明兵的战斗力固然不及清兵但也不是不能打不肯打。每一个大战役总兵官都阵亡副将、参将也大都阵亡。明兵人数都过清兵数倍武器更先进得多有火器。三个大战役的失败主因都是在于军队没有准备、缺乏训练以及主帅战略不当指挥错误。军务废弛士气低落当然也是由于统帅失责。

以中国之大为甚么经常缺乏有才能的统帅?根本症结是在明朝一个绝对荒谬的制度:由文官指挥战役。

这个制度的根源在于皇帝不信任武官。明朝皇帝不信任武将怕他们手里有了武力就会抢夺皇帝的宝座先是派文官去军中监视后来索性叫文官做总指挥到后来连文官也不信任了于是再加派太监作监军。太监既是皇帝的心腹亲信另有一样好处太监没有儿子篡位的可能性就很小。做了皇帝而不能传于子孙做皇帝的兴趣就大打折扣了。明朝御史的权力很大有权监察各行政部门。大学士代皇帝拟的圣旨、六部尚书所下的决定御史都可放言批评而且批评经常生效力。皇帝派去监察武将的“总督”、“巡抚”后来就变成了总司令、总指挥。

但要做到御史通常非中进士不可。要中进士必须读熟四书五经书法漂亮会做起承转合的八股文。明朝读书人如何废寝忘食的学八股文、考进士读一下《儒林外史》就很清楚了。明朝派去带兵、指挥大军和清军猛将锐卒对抗的却都是这批熟读诗云子曰、八股文做得很好的进士。明末抗清有三个名将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唐伯虎一类身分)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们三个是文官幸亏碰巧有用兵的才能。本来明末皇帝的运气不坏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军事专家。然而文官会带兵那就是危险人物。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

别的奉命统兵抗清的八股文专家们可就没有军事才能了。杨镐万历八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王化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之下去应付辽东艰巨的局面。当然更艰巨的是应付北京朝廷中的局面。

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所面对的敌人却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传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铁骑奔驰于北?蚀竽⒛辖咴⒗┩镣蚶铮牡娜啡肥峭行绝域,震慑四邻*

努尔哈赤以祖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分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苏联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士Ρ虬芰嗣晒疟*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

至于当时和明帝国交战已接连三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每一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止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努尔哈赤幼时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中为奴识得汉语汉文喜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他的智略一部分是天生一部分当是从这两部小说中得来的。

努尔哈赤自己固然智勇双全他还有一大批精明骁勇的子侄1剽悍凶猛的将领部勒严整的战士。

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因为女真人熟习弓马强悍善战汉人向来不是他们的敌手。这时女真精兵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已有六万之众了。

袁崇焕所面对的是这样了不起的大敌而他却是个书生。他会做诗字写得很好文章有气势2既然中了进士八股文当然也做得不错诗云子曰背得很熟。相信他不会射箭宁远第二次大战时他自称只是在城头大声呐喊3。

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绝顶的状态。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1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个个是有名的勇将。两个侄儿阿敏与济尔哈朗也十分厉害。

2康有为《袁督师遗集序》盛称其文字雄奇:“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遗文虽寥落而奋扬蹈厉鹤立虹布犹想见鲁阳挥戈、崆峒倚剑之神采焉。”

3《明史》说熊廷弼左右手都会射箭但没有提到袁崇焕会武。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生于哪一年无法查考。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1。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2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3。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④。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三月初一廷试。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阳三月间四路丧师。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生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才子侯方域的父亲)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明朝官制兵部(国防部)尚书(部长)一人左右侍郎(副部长)各一人下面分设四个司:武选(武官人事)、职方(军政、军令)、车驾(警备、通讯、马匹)、武库(后勤、训练)。职方司等于现代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主事大概相当于总参谋部中的文职中校副处长。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惊惶失措。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京了。

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北京的说法多得很局势越是利谣言越多这是人类社会的通例。谣言满天飞谁也无法辨别真假。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事任性很有胆识敢作敢为而脚踏实地但狂气也是十足。若在平时他上司多半要斥责他擅离职守罢他的官但这时朝廷正在忧急彷徨之际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那是都察院的官大概相当于现代文职的上校政治主任之类派他去助守山海关。袁崇焕终于得到了他梦想已久的机会雄心勃勃的到国防前线去效力。

他的豪语一定使朝中大官们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廷的支持从他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5。当时守山海关的主要是新到的浙江兵。另有三千名广东水兵在袁崇焕之后到达。袁崇焕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推荐他叔父袁玉佩负责招募三千名其中包括袁崇焕平生所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安澜等人。他又认为广西狼兵雄于天下冲锋陷阵恬不畏死申请于田州、泗城州、龙英州各调二千名由他至戚慷慨知名、且善武艺的林翔凤带领。朝廷一一批准6。

他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经略(东北军区总司令)王在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内办事。王在晋见他任事干练很是倚重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袁崇焕奉命之后当夜出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时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了他了。

王在晋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本来是没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根本无城可守。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北京。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眼光短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他一定想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袁崇焕去向辅叶向高申请叶也不理。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长投诉。越级呈报是官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却大大不对了。这又是他蛮劲的表现之一。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崇焕申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回。

满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认为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耻辱所以俘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汉人、朝鲜人的奴隶是可以买卖的当时价格是每个精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头⑦。十三山的十多万汉人被俘虏了去都成为奴隶固然受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满清的经济力量。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代王在晋作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始。

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从那时起他和袁崇焕的命运就永远结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一个蒙古武将一个广东统帅都是十分刚硬、十分倔强的脾气。两人一起经历了多次生死患难也有过不知多少次激烈的争吵。一直到死两人仍是在争吵。但在两人的内心却又一定是互相钦佩。那既是英雄重英雄的心情又知道在抗拒清兵大敌之时非仰仗对方的力量不可。高明的组织才能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必要的亲临前敌、殊死决战的刚勇也是必要的。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以外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

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的中间站。地滨连山湾与葫芦岛相距甚近。我真盼望将来总有一日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到达宁远。

本来孙承宗已派游击祖大寿在宁远筑城但祖大寿料想明军一定守不住的只筑了十分之一敷衍了事。

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若是给满洲人掳去便成了奴隶于是关外的汉人纷纷涌到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宁远城一筑成明朝的国防前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吞没粮饷蛮子脾气作当即将他杀了。但按照规定他是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孙承宗大怒骂他越权。袁崇焕叩头谢罪。孙承宗也就算了。他后来擅杀毛文龙在这时可说已伏下了因子。

孙承宗也是个积极进取型的人物这时向朝廷请饷二十四万两准备对清军动进攻。孙承宗是教天启皇帝读书的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但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互相商议说:“军饷一足此人就要妄动了。”所以决定不让他“饷足”采取公文旅行的拖延办法使孙承宗的战略无法进行。孙承宗于是进行屯田政策由军士自耕自食却也得到很大的成效。

天启四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骑兵步兵东巡广宁。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离满清重镇沈阳已不远了。袁崇焕还没有和清兵交过手这次已含有主动挑战的意味。但清兵没有应战。袁崇焕一军经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从海道还宁远。这时清兵已退出十三山。袁崇焕这次6海出巡写了一诗题目是《偕诸将游海岛》不说“率诸将”而说“偕诸将”不说“巡海岛”而说“游海岛”颇有儒将的雅量高致。诗中很清楚的抒写了他的心情:是战是守的方略苦受朝廷牵制不能自由见到大好河山更加深了忧愁。对荣华富贵我早已看得极淡满腔忠愤却只怕别人要说是杞人忧天。外敌的侵犯最后总是能平定的但朝廷中争权夺利的斗争却实是大患不知几时方能停止?看到天上浮云冷清清的月亮又想到我父亲逝世伤心得肠也要断了⑧。

短短三四年之间从京师戒严到东巡广宁军事从守势转为攻势这主要是孙承宗主持之功而袁崇焕也贡献了很多方略。

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袁崇焕因功升为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

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这时宁远又变成内地了。

清兵见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四年之中也不敢来犯。然而进攻的准备工作却做得十分积极努尔哈赤将京城从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移到了沈阳以便于南下攻明、西取蒙古保持充分的出击姿态。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有知遇的感激这样的上司是极难遇到的。眼见他和孙承宗的共同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按部就班的收复失地这几年袁崇焕一定过得十分快乐。他和手下将领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孙祖寿等人的战斗友谊也在这些日子中不断加深。

可是好景不常时局渐渐变坏。天启皇帝熹宗越来越喜欢做木工。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尽量挥他地痞流氓性格中的无赖、无知、无耻、以及无法无天。

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屠戮朝廷里的正人君子将弹劾他二十四条大罪的杨涟下狱。同时下狱的有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所诬陷的罪名是贪污。百姓大愤数万士民在北京街道上呼叫大哭。魏忠贤不敢正式审讯命狱卒在监狱中打死了这些大臣。杨涟死得最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不久魏忠贤又杀熊廷弼。

熊廷弼在辽东立有大功蒙冤入狱百姓都很同情他。民间流传一部绣像演义小说《辽东传》描写熊廷弼守辽东的英勇事迹。魏忠贤的徒党中有一个名叫冯铨的他父亲当年在辽东作布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窜南逃。《辽东传》第四十八回有“冯布政父子奔逃”一节描写冯铨父子弃职而逃的狼狈丑态可说是当时的“新闻体小说”。

冯铨对这事深为怀恨又要讨好魏忠贤于是买了一部《辽东传》放在衣袖里见到熹宗后把小说拿出来诬告说:“这部演义小说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嘘自己的功劳想要免罪。”熹宗信以为真登时大怒。大概他看到小说中的绣像将熊廷弼画得威风凛凛而文字中或许对皇帝还颇有讽刺于是即刻下旨将熊廷弼斩还将他的级送到各处边界上去给守军观看那就叫做“传九边”说他犯了不战的大罪。然而真正应当负责的王化贞反而不杀。

文字狱也开始展。江苏太仓的两个文人作诗哀悼熊廷弼都被加以“诽谤”罪名而处斩。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他贿赂越多越好。孙承宗带兵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才是。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牛拍马的小人高第去代孙承宗作辽东经略。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说关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

这战略之胡涂真是不可理喻。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是先行撤兵比较安全。

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高第说:“兵法有进无退。诸城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惊山海关也失了保障。这些外卫城池只要派良将守御一定不会有危险的。”高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袁崇焕倔强得很抗命不听说道:“我做的是宁前道的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

高第是胆小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部属但见他蛮劲作声色俱厉的不服从命令也就不敢对他怎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弃了粮食十余万石。撤退毫无秩序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野百姓和将士都是气愤难当。

袁崇焕的父亲早一年死了按照规矩儿子必须回家守丧。当时朝廷以军事紧急下旨不许他回家命他在职守制称为“夺情”。这时袁崇焕大怒上奏章要回家守制。朝廷不准为了慰抚他升他为按察使。但这样一来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朝。虽然升官也决不会开心。

可以想象得到袁崇焕在这段时期中“x他妈”的广东三字经不知骂了几千百句。他是进士然而以他的性格而遇上这种事情不骂三字经何以泄心中之愤?或许高第不敢见他的面否则被他饱以老拳、殴打上司的事都可能生。高第字登之万历十七年进士。他考试果然“高第登之”但做大军统帅却是“要地弃之”。

军事上这样荒谬的决策大概只有当代南越阮文绍主动放弃顺化、岘港弃军四十万因而引致南越全面溃败一事可以与之“媲美”。

1关于袁崇焕的事迹如未注明出处主要系依据《明史·袁崇焕传》所载。

2袁崇焕考举人时有“秋闱赏月”诗有句:“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3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余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下第》诗有云:“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从东莞到北京约八千里。

④他到浙江嵊县游览时与好友秦六郎中宵长谈有《话别秦六郎》诗:“海鳄波鲸夜不啾故人谈剑剡溪头。言深夜半犹疑昼酒冷凉生始觉秋。水国芙蓉低睡月江湄杨柳软维舟。自怜作赋非王粲戛玉鸣金有少游。”

5袁崇焕在《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员的要求宣称:“他日战之不力即斩臣于行军之前以为轻事者戒。”最后说:“如听臣之言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愤。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谋定而战臣有微长也。”

他上任后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谋定而战”的四字要诀同时也自豪而自信的说:“臣有微长也。”

6招募和调集三千名广东兵、六千名广西兵一共大约花了二十万两银子。据袁崇焕所申请的预算广东兵要安家、行粮、衣甲、器械等费每人二十余两。广西狼兵本来就是兵所以不安家、兵甲费用只需从广西到关外的行粮每人六两银子。

⑦详见王钟翰《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

⑧原诗是:“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荣华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片云孤月应肠断桩树凋零又一秋。”



满清看出了明朝的虚实知道高经略无用袁崇焕无人支持于天启六年正月大举渡辽河攻宁远兵十三万(在这几年中清军的实力已扩充了一倍)号称二十万。二十三日攻抵宁远。

大敌终于攻来了。

朝廷荒唐主帅荒谬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那怎么办?弃城而退是服从主帅命令;守城罢宁远一城孤军怎能挡满清的倾国之师?

在这紧急关头袁崇焕奋了英雄之气决意抗敌。

他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他又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回来一概抓住斩。山海关有他的上司辽东经略高第镇守袁崇焕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山海关总兵杨麒他是管不着的。但这时还管他甚么上司不上司职权不职权“x他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淞沪之战时十九路军广东兵守上海抗御日军侵略当时“x他妈顶硬上”的广东三字经在江南一带赢得了人民的热烈崇敬。因为大家都说:广东兵一骂“x他妈!”就挺枪冲锋向日军杀去了。)

他母亲和妻子这时也在辽西大概住在山海关或前屯卫后方。他将母亲和妻子都搬到宁远城中来住。全家和宁远共存亡的决心表现得再清楚也没有了1。

二十四日清兵到达城下。袁崇焕初次见到“辫子兵”的威猛。

清兵都有辫子在那时汉人只要听到“辫子兵”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胆战心惊直到十余年后仍是如此。李自成部下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健卒席卷而东攻破北京在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和吴三桂部大战时丝毫不落下风。但清兵突然出现李自成军中响起“辫子兵来了!辫子兵来了!”的惊呼二十万大军就此全军大溃一败涂地。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窜“大顺”朝终于覆灭。在那时候“辫子兵”就是“无敌雄师”的代名词。

袁崇焕并不是比李自成更会打仗他部下的兵将也并不更为勇猛。但他更加镇定更加坚决他没有个人的自私**不像李自成那样想做皇帝。真所谓“无欲则刚”所以他比李自成更刚强。

他是“x他妈顶硬上”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将不是广东人主要是辽河两岸的关外健儿其他各省的都有。只因为主帅有“顶硬上”的英锐之气部属也都跟着他“顶硬上”了。

这时宁远守兵约一万而清兵有十三万。向来明清交战总是明兵多而清兵少这次却众寡易势大军都在经略高第手中。高第全军据守山海关果然并不派兵来救。

努尔哈赤先分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五里处切断了通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来的汉人去宁远向袁崇焕传话:“我这次带了二十万大军来攻宁远非破不可。守城官如投降我一定大加优待封为大官。”袁崇焕回答说:“你突然领兵来攻那是甚么道理?锦州与宁远两城你本来已经占领又再放弃。我修筑好了来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降?你说有二十万兵未免夸大。你真正的兵力大约是十三万我倒也不以为来兵太少了。”2

努尔哈赤于是大举攻城。

当时朝鲜使者带同翻译官韩瑗去北京朝见皇帝刚到达宁远。袁崇焕很高兴的招待使节及其随从。朝鲜使节见守军甚是镇定暗暗感到奇怪。袁崇焕和三数幕僚闲谈及报清兵攻到袁崇焕乘轿至战楼又与韩瑗等谈古论今泰然自若全无忧色。过了不久忽听得一声大炮声动天地。韩瑗大惊只吓得低下了头抬不起来。袁崇焕笑道:“贼兵来了!”打开城头敌楼的窗子向外望去只见清兵蔽野而来。城中却声息全无。

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本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跟着地雷爆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3。攻城清兵的先锋部队是铁甲军每人身上都披两层铁甲称为“铁头子”。清兵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城内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门在城头轮流轰击每一炮打出去破坏杀伤及于数里④。

清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撞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在这危急之时守军想到了计策抬了屋子前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木板挡不住压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清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满城百姓惊惶得很都抱怨说:“袁爷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们满城百姓。”

大家正在跋徨无策之时通判金启?埃ㄕ憬耍┝偈毕氤隽思讣新式武器,将火药*在芦花褥子和被单上纷纷投到城下去。他将这件新式武器取名为“万人敌”。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清兵见到被褥就都来抢夺城上将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万人敌”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清兵。另有一种“万人敌”是将火药放在空心的大泥团中外面围以木框点燃了药引投下城去泥团不断旋转喷火烧死敌兵。那位通判在赶制“万人敌”之时火药碰到火星不幸被烧死了5。

这时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不能再泰然自若了亲自搬石来堵塞缺口连受了两次伤。部将劝他保重。他厉声道:“宁远虽只区区一城但与中国的存亡有关。宁远要是不守数年之后咱们的父母兄弟都成为鞑子的奴隶了。我若胆小怕死就算侥幸保得一命又有甚么乐趣?”撕下战袍来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将士在他的榜样之下人人奋勇终于堵上了缺口6。

二十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焕督将士死战。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血战三日清兵损失惨重终于不得不下令退兵。

此役杀死了清军中着锦衣的军官十余人即满洲人称为“牛录额真”的。清兵退去后守军将五十名敢死队用长绳缒到城下拾到了十余万支箭。城墙上给清兵挖出的洞穴有七十余个。这时点查火药库火药也用尽了局面真是危险得很。

敌军解围而去之后百姓感到安全了满城大哭纷纷去拜谢袁崇焕与满桂的救命之恩。为甚么要“满城大哭”?想来是既感激又惭愧又是说不出的欣喜罢?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队人马拥聚在城外大平原一边。袁崇焕派遣一名使者备了礼物去送给努尔哈赤对他说:“老将横行天下为时已久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努尔哈赤已受重伤于是回送礼物及名马约期再战。

所谓“约期再战”只是掩饰面子的话。努尔哈赤不敢再攻宁远转而去攻觉华岛泄愤。

袁崇焕招募来的两广子弟兵在宁远之战中似乎并未生如何重大的作用。据我猜想极可能是袁崇焕派了广东水师守觉华岛。觉华岛现在叫做菊花岛在宁远海外当时是关外屯聚粮草的重地因为关外军粮靠海运接济在觉华岛起卸最方便。寒冬之际海面结了厚冰变成了6地广东兵所擅长的水战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车辆排起来当防御工事在冰上和清兵打6战结果全军覆没岛上十余万石粮食尽被焚毁。这几千名广东海军大概多数在这一役中牺牲了⑦。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甚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心中十分恼怒。此后伤势一直未愈七月间到清河温泉疗养派人去召大福晋(正妃)来同回沈阳在离沈阳四十里处的…ゼΡ*逝世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清人从此对袁崇焕十分敬畏⑧。

袁崇焕指挥这个战役很有儒将风度坐轿子在城头敌楼中督战打了胜仗之后派使者送礼物给努尔哈赤颇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用兵的气派;也似南朝梁朝大将韦睿临阵时轻袍缓带乘舆坐椅手持竹如意指挥军队。韦睿身子瘦弱但战无不胜敌军畏之如虎称为“韦虎”。不过到了当真危急之时袁崇焕也不能再扮儒将了只得以“蛮子”姿态来死拚。

1见李光涛《清入关前之真象》。但此节不见于其他记载不知李先生有何根据。

2《清太祖实录》卷十。

3据日人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鲜使者当时在宁远城头的目睹记。

④据《胪天颂笔》。

5据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宁远围城时在鼓楼前开店的一名花椒商人所述。

6据梁启《袁崇焕传》。该传中叙述清兵败退后“崇焕复开垒袭击追北三十余里清军大乱死者逾万人。”与其他资料不符今不取。

⑦袁崇焕《祭觉华岛阵亡兵将文》:“慨自战守乖方屡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调南北水6舟师谓尔乘船如马遂调之来为进取也。据尔等间关远至岂不欲灭此朝食一航而金复归再航而黄龙扫哉?奈未尽其用而敌即来。冱寒之月冰结舟胶窘尔之所长乌得不及于难?说者谓谋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势以十八万而临数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尔等计无复之愤然以死略无芥蒂视当年之弃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将略尔罪而嘉乃忠请命于天子谅为之恤所以不没汝等者良有在也。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灵之所栖荡也望故乡以何日?即转劫而无期苒苒游魂何不相结为厉歼仇泄愤?在生之志借死以伸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尔其勉之。不腆之奠涕与俱之。尚飨。”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广州府部·祠庙考》中记载东莞县有一座敕建忠愍祠“天启七年奉敕建为辽将死事阵策在教场尾。”陈策不知怎样在辽西牺牲相信他是袁崇焕从故乡带去的子弟兵之一。天启七年的冬天袁崇焕已回东莞这座忠愍祠很可能是他向朝廷申请由皇帝下敕建造以纪念他在关外殉国的旧部。

⑧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焕传》中说:“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当朝中得到清兵大举来攻的讯息时百官惊惶之极。兵部尚书王之光与廷臣商议人人束手无策以为这一次宁远一定要失了不知山海关是否能保得住。后来得到捷报朝野自然喜出望外谢天谢地。

高第因不援宁远而免职以王之臣代。袁崇焕升为右佥都御史。那是正四品的官。

三月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但魏忠贤见他地位重要了起来开始对他提防派了两名亲信太监刘应坤与纪用去宁远监军。皇帝派特务监视部队长官是历代政治**时常常出现的情形。特务干预军事后果一定极差所以袁崇焕上疏反对但抗议无效特务太监非来不可。朝廷为了安抚他加他一个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相当于国防部第二副部长)的头衔并赏银币子孙世袭锦衣千户。

在这时候袁崇焕与大将满桂之间生了激烈冲突冲突的原因在于另一个大将赵率教。

满桂和赵率教都是第一流的将领但性格很不同1。满桂是蒙古人非常的戆直简直有些傻里傻气。赵率教却十分的机灵精乖相信他一定很会讨好上司所以每一个辽东统帅自袁应泰、王在晋、孙承宗、高第、以至袁崇焕个个都很喜欢他(在《碧血剑》小说里当袁承志周岁时送金项圈的就是他)。

满桂和他本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当清兵大举来攻宁远时赵率教在前屯卫镇守派了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带兵来援。当时大敌压境赵率教自己不来和上司及好朋友共赴患难所派的援兵又到得很迟满桂大大不高兴不许援兵进城后来因袁崇焕的命令才放他们进来。等到宁远解围赵率教想分功。满桂不许又骂他为甚么自己不来救援太没有义气。两人为此大吵。大概满桂的态度十分粗鲁蒙古三字经骂之不已说不定还想出拳打人袁崇焕便袒护赵率教。冲突转移到了袁、满二人之间或许满桂对上司不够尊敬于是袁崇焕要求将满桂调走2。

朝廷群臣都知道满桂打仗的本事但将帅不和总是不对便依从了。可是经略王之臣极力认为满桂决不可去。朝廷召还满桂的命令已颁下了于是听了王之臣的主张再命满桂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坚决不接受。朝廷无法只得将满桂调回北京保留左都督原官派在国防机构办事。

这件事情显然是袁崇焕的蛮子脾气作冲动起来作出了违反理智的决定。由于王之臣袒护满桂袁崇焕又去和王之臣吵闹。朝廷怕王之臣与袁崇焕不断冲突坏了大事于是将指挥权划分为二:关内的部队由辽东经略王之臣指挥关外部队则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经略的官比巡抚大但这时袁崇焕已不属辽东经略管了。

袁崇焕毕竟是个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冷静下来之后知道是自己的不对于是上奏请再用满桂。朝廷当然批准派满桂兼统关内外兵马赐尚方剑。王之臣和袁崇焕是文官等于现在的政委;满桂是武将是部队司令。武将受文官指挥。幸亏袁崇焕不坚持错误否则二次宁远大战就不能得到满桂这样的大将来主持城防。

在这时候袁崇焕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辽的基本战略这道奏章有很大的重要性。其中主张:一、用辽人守辽土;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三、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他最担心的事是立了功劳之后敌人必定要使反间计散播谣言而本国必定有人妒忌毁谤3。

他深知明军的战斗力不如清军野战不利只有用己之长所以提出了战术的基本原则:“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

所统带的部队无力打野战作为主帅自然深感棘手。但训练一支善打野战的劲旅非一朝一夕之功那是无可奈何的;而对于势所必至的朝臣忌功中伤更是无可奈何只有盼望皇帝和大臣们能加以照顾了。

袁崇焕也不是一味的蛮干有时也有他机灵的一面。他对魏忠贤派去监视他的两名特务太监敷衍得很好。当年冬天他带同赵率教以及两名特务太监刘应坤、纪用兴办防御工事及屯田渐渐又再收复了高第所放弃的土地。

他在奏章中将这两名太监的功劳吹嘘了一番所以魏忠贤和刘应坤、纪用三人都得到了封赏。刘、纪二人似乎也不是坏太监并没有对袁崇焕掣肘阻挠后来宁锦大战刘应坤在宁远上城督战纪用在锦州上城督战都勇敢得很。大概二人为袁崇焕的忠勇所感召也变得忠勇起来。可见也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坏人主要还在领导者如何领导。

1《明史·满桂传》:“桂椎鲁甚然忠勇绝伦不好声色与士卒同甘苦。”《明史·赵率教传》:“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2袁崇焕奏章中说满桂“意气骄矜谩骂僚属恐坏封疆大计乞移之别镇以关外事权归率教。”

3《明史·袁崇焕传》引述他的奏章:“陛下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屯种所入可渐减海运。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自古已然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接位。

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向来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1。

努尔哈赤是罕有的军事天才这个老将终于死了继承人是一个同样厉害的人物。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治才能却犹有过之。袁崇焕所受到的压力一点也没有减轻。皇太极接位之时满洲正遭逢极大的困难。努尔哈赤新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努尔哈赤遗命是四大贝勒同时执政行的是集体领导制皇太极的权位很不巩固。在经济上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传统市场。满洲当时在生产上是奴隶制掳掠了大批汉人来农耕生产力相当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已达十五万人军需补给生很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东生饥荒2。如向关内侵略却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

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

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正是理想的掠夺对象。在外交上朝鲜采取的是“事大(对明)交邻(对日本、满清)”政策。明清交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皮岛总兵官毛文龙粮食成为满清后方的一个牵制。皇太极进攻朝鲜可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在必定可以得到的军事胜利之中树立威望巩固权位。

明朝方面的困难也相当不小。

训练一支既能守又能战再能进一步收复失地的精锐野战军需要相当时间。

袁崇焕任宁前道佥事时山海关外四城纵深约二百里广约四十里屯兵六万余人粮饷全靠关内支给。后来在孙承宗、袁崇焕主持下恢复锦州、中屯、大凌河诸城国防前线向北推展屯田数千顷兵士足食。高第代孙承宗为经略尽弃锦州诸城宁远没有了外卫也没有了粮源。靠朝廷接济是很靠不住的朝廷对于拖欠粮饷向来兴趣浓厚。袁崇焕做辽东巡抚要目标是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备然后屯田耕种。但筑城工程费时甚久又不能受到敌人干扰在和满清处于战争状态之时无法进行。

所以明清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的时期以便进行自己的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清方是进攻朝鲜巩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具备了议和的条件。

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全部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因为明清双方的国力实在太过悬殊。明方那时的人口官方的纪录是六千多万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当时男丁要被政府征去义务劳动不参加的要缴钱代替所以百姓尽可能的瞒报人口。外国学者们的估计相互差距很大最高的估计认为那时中国人口是一亿五千万人。我相信决不会少于一亿人3。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万人④。人口的对比是二百比一甚至三百比一。满清所占的土地只是今日吉林、辽宁、黑龙江的一部份与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极远。明方火器犀利葡萄牙大炮尤其非清兵所能抵挡。

清方的长处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以及清军战斗力强劲和统帅部高明的军事才能。只要袁崇焕镇守宁远清方的长处就挥不出了。持久的缠斗下去满清势必难以支持。

袁崇焕宁远大捷在军事上并无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并没有摧毁清军的主力甚至没有削弱清军的战斗力。然而在政治上对士气与民心却有非常巨大的振奋作用这使中**民知道清军也不是不会打败仗的。经此一役之后本来投降了满清的许多汉人官吏和士卒又逃回来了。宁远城头的大炮轰碎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5。

清方从来没有期望真能征服明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祖宗长期来做明朝所封的边疆小官。努尔哈赤幼时住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里类似童仆奴隶。所以他们对于明朝有先天性的敬畏自卑感很深。宁远之战使他们下意识中隐伏着的自卑感又开始抬头。

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给满清所打垮。

满清与明军交战始终强调“七大恨”满清认为明朝有七件大事欺侮女真人逼得他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6。满清一直没有自居能与明朝处于平等地位。“七大恨”的基本思想是抱怨明朝作为最高统治者却在努尔哈赤与敌对部族生争执时袒护对方没有公平处理那是下级对上级的申诉。例如第五大恨的“老女事件”叶赫部的一个王公本来答应把他十四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为妾但二十年后这个三十六岁的“老女”改嫁给蒙古王子努尔哈赤认定是出于明朝的授意身为上级而不秉公断事。

差不多在每个战役之后清方总是建议谈和。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本来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只求明方正式承认他们所占的土地让他们能永久保有就已心满意足了。但明朝从来置之不理认为对方根本没有谈和的资格。明朝的态度是这样:“你们是朝廷的部属只能服从命令怎么能要求谈判和平?”这种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朝始终没有能争取到一段喘息的时间来整顿军备、巩固防御。袁崇焕充分了解到争取暂时和平的必要。努尔哈赤的逝世正是一个好机会。这时刚好有一个五台山的喇嘛李喇嘛来到宁远。满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焕就请李喇嘛作居间的使者派了两名都司和随从等三十三人于天启六年十月去沈阳吊祭努尔哈赤之丧作初步的和平试探。但他知道朝廷绝不喜欢提“议和”两字所以报告朝廷时只说是派人去窥探虚实以决定对之征讨呢还是招安⑦。这种夸大的说法目的自在满足皇帝和大臣的虚荣心。

明清双方统帅都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出“柴桑口卧龙吊丧”皇太极如何会不省得?他将计就计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致书袁崇焕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说:“你停息干戈派李喇嘛来吊丧并贺新君登位。你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所以派官来道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上次来宁远时曾有文书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迄今没有答复。你的君主如果答应前书愿意和平应当以诚信为先。”

书信中将金国(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后来才改为“大清”。⑧)与中国平头并列。袁崇焕深刻了解朝廷自高自大对于文书的体例十分看重如将来信转呈必定要碰大钉子同时见到信中语气也不大客气便告知使者说此信格式不合碍难入奏将原信交给使者退回。皇太极改写了信封上的格式袁崇焕认为仍然不对又再退回。皇太极第三次改写自处于较低地位袁崇焕才收了信。但明朝仍是一贯的不答。

第二年正月(在金国是天聪元年)皇太极再遣前使致书袁崇焕求和信中说:“两国所以构兵在于以前明朝派到辽东的官员认为中国皇帝是在天上自高自大欺压弱小部族我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下面照例列举七大恨然后提议讲和。讲和要送礼要求最初缔结和约时中国送给金国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缔约后两国每年交换礼物金国送礼:东珠十颗貂皮千张、人参千斤。中国送礼: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三十万匹。两国缔结和约后就对天誓永远信守。

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可见当时满清深感财政困难对布匹的需要尤其殷切。

大概袁崇焕要奏报朝廷等候批复所以隔了两个月金国使者才回去随同明方使者带去袁崇焕及李喇嘛的书信各一;猜想朝廷对金方的要求全部拒绝所以袁崇焕无法作出任何让步他的回信内容雄辩文采焕说道:过去的纠纷都是因双方边境小民口舌争竞而起这些人都已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再要追究是非也已无法到阴世地府去细查只盼双方都忘记了吧。你十年苦战既然为的只是这七件事现在你的仇敌叶赫等等都早给你灭了。为了你们用兵辽河两岸死者岂止十人?仳离改嫁的哪里只有老女一人?辽沈界内人民的性命都不能自保还说甚么财物?你的仇怨早都雪了早已志得意满。只不过这些极惨极痛之事我们明朝难以忍受罢了。今后若要修好那么请问:你如何退出已占去的城池地方?如何送还俘虏去的男女百姓?只有盼你仁明慈惠、敬天爱人而作出决定了。你所要求的财物以中国物资的丰富本来不会小气只是过去没有成例多取也不合天意还是请你重行斟酌罢。和谈正在进行你为甚么又对朝鲜用兵?我们文武官属不免怀疑你言不由衷了。希望你撤兵以证明你的盛德。

李喇嘛的信中说:袁巡抚是活佛出世对于是非道理心下十分分明这样的好人是不容易遇到的愿汗与各王子一切都放开了吧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皇太极回信给袁崇焕说:过去的怨仇当然是算了否则又何必议和修好?你们的土地人民归我之后都已安定这是天意如果重行归还那既违反天意又对不起人民。金国所以要出兵朝鲜完全是由于朝鲜不对现在已讲和了。说到“言不由衷”为甚么你一面说要修好一面又派哨卒来我方侦察收纳我方逃亡部队逼近我边界修筑城堡?其实是你才“言不由衷”我国将帅对你也大有怀疑。至于所要求的“初和之礼”金银等可以减半缎布只要原来要求的半成。我方也以东珠、人参、狐皮、貂皮等物还赠表示双方完全公平。既和之后双方互赠仍如前议。如果同意希望办得越快越好。

关于来往书信的格式皇太极提议:“天”字最高明朝皇帝低“天”一字金国汗低明朝皇帝一字明朝诸臣低金国汗一字。

他答复李喇嘛的信中抱怨明朝皇帝对他的书信从来不加理睬;又说:你劝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话很对但为甚么只劝我而不去劝明朝皇帝?如果双方都回头修好岂不甚善?

后来皇太极又致书袁崇焕抗议他修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等城的防御工事认为是缺乏和平诚意并提议划定疆界。平心而论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金国也难免气愤。金国的经济要求虽说是双方互赠实质上当然是金方大占便宜。金方答应赠送的东珠、人参、貂皮等物大概最多只能抵过绸缎布匹的价值明方付出的每年一万两黄金、十万两银子等于是无偿赠与。那时一两黄金约等于十两银子(明初等于四两后来金贵银贱)明朝每年以二十万两银子买得一年和平代价低廉之至。熊廷弼守辽之时单是他一军每个月的饷银就需十多万两银子。如果有了十年和平大加整编军队再出兵挑战主动与被动的形势就转过来了。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而且又建议以适当礼物还报希望和议尽快办理可见对于缔结和平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⑨。此后每生一次战争便提一次和平要求。

当时议和的障碍主要是在明朝的文官。

明朝的大臣熟悉史事一提到与金人议和立刻想到的就是南宋和金国的和议人人都怕做秦桧。大家抱着同样的心理:赞成和金人议和就是大汉奸秦桧。这是当时读书人心中的“条件反射”。

袁崇焕从实际情况出主张议和朝臣都不附和。辽东经略王之臣更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说这种主张就像宋人和金人议和那样愚蠢自误。

其实明朝当时与宋朝的情况大不相同。

在南宋时金兵已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全部议和等于是放弃收复失地。但在明朝天启年间金人只占领了辽东辽西的南部在明人手中暂时议和影响甚小。

南宋之时岳飞、韩世忠、刘鑉、张俊、吴璘、吴玠等大将都是兵精能战金人后方不稳形势上利于北伐议和是失却了恢复的良机。明末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及金兵惟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西洋大炮。但当时的大炮十分笨重不易搬动只能用于守城不能用于运动战。

对于明朝最重要的是宋金议和宋方绝对屈辱每年片面进贡金帛并非双方互赠。宋朝皇帝对金称臣Bc。然而皇太极却甘愿低于明朝皇帝一级只要求比明朝的诸臣高一级。皇太极一再表示金国不敢与中国并列只希望地位比察哈尔蒙古人高一等就满足了Bd。他和袁崇焕书信来往态度上是很明显的谦恭Be。

可见宋金议和与明金议和两事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皇太极明白明人的想法所以后来索性改了国号不称金国而称“大清”以免引起汉人心理上敌对性的连锁反应BF。袁崇焕和皇太极信使往来但因朝中大臣视和议如洪水猛兽谈判全无结果。

当时主张和金人议和非但冒举国之大不韪而且是冒历史上之大不韪。中国过去受到外族的军事压力而议和通常总是屈辱性的汉人对这件事具有先天性的反感非常方便的就将“议和”、“投降”、“汉奸”三件事联系在一起。当军事上准备没有充分之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间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出名的英主都曾做过。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培养国力到汉武帝时才大举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与突厥议和(那时是他父亲李渊做皇帝但和议实际上是李世民所决定)等到整顿好军队后才派李靖北伐大破突厥。不过这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观念的主流。主流思想是:“与侵略本国的外敌议和是投降是汉奸。”其实同是议和却有性质上的不同决不能一概而论。基本关键在于:议和是永久性的投降?还是暂时妥协、积极准备而终于大举反攻、得到最后胜利?议和停战只是策略决不等于投降。然而明末当国的君臣都是庸才对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大局展的前途都是茫无所知既无决战的刚勇也无等待的韧力。袁崇焕精明正确的战略见解朝廷中下意识的认为是“汉奸思想”。

袁崇焕当然知道如此力排众议对于自身非常不利然而他已将自身安危全然置之度外只是以大局为重Bg。以他如此刚烈之人对声名自然非常爱惜给人骂“汉奸”那是最痛苦的事。比较起来死守宁远、抗拒大敌在他并不算是难事最多打不过一死殉国便是那是心安理得的。但要负担“历史罪人、民族罪人、名教罪人”的责任可艰巨得多了。越是不自私的人越是刚强的人越是不重视性命而不肯忍受耻辱。越是儒家的书读得多心中历史感极其深厚的人越是宝贵自己的名节。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举那些慷慨激烈的事迹如张巡睢阳死守颜杲卿常山骂贼袁崇焕做起来并不困难。对于性格柔和的人当然是委曲求全易而慷慨就义难在袁崇焕这样的伟烈之士却是守宁远易而主和议难。主张议和他必须违反历史传统、违反举国舆论、违反朝廷决策、更违反自己的性格。上下古今一切都反连自己都反。

他是个冲动的热情的豪杰是“宁为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的刚士是行事不顾一切、“几大就几大”的蛮子可是他终于决定:“忍辱负重”。

在他那个时代绝无尊重少数人意见的习惯与风度。连袁崇焕自己在内都相信“国人皆曰可杀”多半便是“可杀”。那是一个非此即彼、决不容忍异见的时代是正人君子纷纷牺牲生命而提出正义见解的时代。卑鄙的奸党越是在朝中作威作福士林中对风骨和节操越是看重。东汉和明末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道德价值最受重视的两个时期。岁寒坚节冰雪清操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与“忠”、“孝”具有相同的第一等地位。他很爱交朋友知交中有不少是清流派的人。如果他终于因主和而为天下士论所不齿对他将是多么严重的事。

他对金人的和谈并不是公开进行的因此并没有受到普遍的抨击但他当然预料到将来终于要公开清议和知友的谴责不可避免的会落到头上。

在袁崇焕死后十三年的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大军全军覆没后投降满清。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民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祯和陈新甲不断商议朝中其他大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你们反对甚么?崇祯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总是郑重警诫: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

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去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满清议和。陈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称为《塘报》)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拿到了证据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

皇帝再也无法抵赖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罪大恶极之至。陈新甲的声辩书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祯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应负全责。

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议和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便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

袁崇焕却胆敢进行议和。那正是出于曾子所说“只要深信自己的道理对虽有千万人反对我还是干了”那种浩然之气Bh。

诸葛亮出师北伐天下皆称其忠。岳飞苦战抗敌天下皆知其勇。袁崇焕的功业或许比不上诸葛亮和岳飞虽然那也是很难真正比较的然而他身处嫌疑之地而行举世嫌疑之事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负担诸葛亮和岳飞却幸而不必经受。袁崇焕有一句诗:“心苦后人知”。当真是英雄寂寞壮士悲歌。他明知不能得到当时的谅解只盼望自己这番苦心孤诣能为后人所知。当我写到这一段文字时想到他的耿耿之怀悠悠之心忍不住又感到了剧烈的心酸感到了他英雄性格中巨大的悲壮美深刻的凄怆意。

正确的战略决策无法执行朝政越来越**在魏忠贤笼罩一切的邪恶势力下做官天天都可以送掉了性命。关外酷寒的天气生长于亚热带的广东人实在感到很难抵受。在这期间袁崇焕从广东招募来的人员中有人要回故乡去了临别时问他:你留在这里继续担当艰危呢还是回乡以求平安?

他写了一诗回答:我和你曾同生共死我的内心你还不明白吗?又何必问安危去留?我在这里奋不顾身本来不是为了富贵。故乡的亲友们如果问起请你转告:边界还没有平靖我只有感到惭愧当然要继续干下去BI。

袁崇焕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大哥崇灿当他在关外时在故乡逝世。三弟崇煜随着他在军中办事后来也告辞回乡。袁崇焕从宁远送他到山海关而分手写了两诗给他说:边疆需要人守御升平还没有得到我早已决心报国安危去留的问题不必提了BJ。

1皇太极在西方人的书中写作abahai法国学者格奥赛(Renégrousset)在《中华帝国的兴起与辉煌》一书中有“一六四四年的大变”一章其中说:“皇太极是蛮人中的一个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军事才能和对文明生活的天生理解相结合起来。”

2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良马银三百两。牛一银百两。蟒缎一银百五十两。布匹一银九两。盗贼繁兴偷窃牛马或行劫杀。于是诸臣入奏曰:盗贼若不按律严惩恐不能止息。上恻然谕曰:今岁国中因年饥乏食致民不得已而为盗耳。缉获者鞭而释之可也。遂下令是岁谳狱姑从宽典。仍大帑金散赈饥民。”他宽待因饥饿而为盗的百姓与崇祯督促部将“限期破贼、杀贼立功”的政策恰正相反。

3何柄棣:TheLadderofsunetaaspenetobility168—1911一书中认为明初人口六千五百万到明末时已涨了一倍以上。

④王钟翰:《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一文中根据朝鲜《兴京二道河子旧老城》的资料认为一六二一年时努尔哈赤的兵数二十万再加上妇女老少“全人数当在四、五十万左右。”

5《天聪实录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人民死散殆尽。”《明清史料》甲编天聪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东华录》载天聪三年八月戊辰“大臣同谋倡逃”。《明清史料》乙编载崇祯二年二月二十一袁崇焕塘报:“一日之内降者竟前后接踵而至。”

6“七大恨”:一、明朝杀害金人的二祖;二、袒护金人的仇敌哈达;三、越界出兵助金人的世仇叶赫抗金;四、明人越界金人根据誓约杀了明朝勒索金方交出十人来杀死以资报复;五、明朝造成老女改嫁;六、移置界碑抢夺金国的人参、貂皮;七、听信叶赫写信来辱骂侮慢。

⑦“观其向背离合之意以定征讨抚定之计。”见《两朝从信录》。

⑧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史书上称为“后金”以与宋朝时的“金”有所分别。到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才改为“大清”。所以本文中的满清其实都应称“金”。“满洲”的名称也要到改了“大清”的国号之后才出现以前称“建州”或“女真”。多数学者认为“满洲”是文殊菩萨的“文殊、曼殊”的音转。为了便于读者本文中不将“金、清”“建洲、满洲”等称呼根据历史年代而作分别。

⑨《太宗实录稿》: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图?”

Bc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十二年正月宋金和议达成高宗赵构向金国上表称臣表中说:“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日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Bd《太宗实录》卷十二天聪六年六月皇太极致书大同守将求和信中说:“和事既成自当逊尔大国尔等亦视我居察哈尔之上可也。”

Be皇太极来信的开头是(根据原信):“汗致书袁老先生大人”。(后来乾隆时修订《太宗实录》觉得语气太卑才改为《皇帝致书袁巡抚》但当时皇太极未称帝决不可能有“皇帝”的称呼。)袁崇焕书信的开头是:“辽东提督部院致书于汗帐下:再辱书教知汗渐欲恭顺天朝息兵戈以休养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鉴之将来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无量也。”

BF后来皇太极在写给祖大寿的信中(那时袁崇焕已死)曾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然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此一时天时人心各有不同。尔大国岂无智慧之时流何不能因时制宜乎?”其实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一直自认是金的子孙他为了求和连祖宗也不认了。

Bg他后来在写给崇祯的奏章中说:“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所以他的知己程本直说:“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所谓“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就是与金人议和。

Bh《孟子·公孙丑》:“昔者曾子谓子襄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BI袁崇焕《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BJ袁崇焕《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我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其中“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两句写出了他两兄弟豪迈的性格就诗而论也是豪迈的好诗。



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食、金钱和物品的供应。皇太极本来提出三个条件:割地、擒毛文龙、派兵一万助攻中国。朝鲜对这三个条件无法接纳但在经济上尽量满足满清的要求。同时在此后的明清战争中朝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派水师去支援皮岛的毛文龙另派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牵制清军作朝鲜的声援。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接触。

皇太极无法和明朝达成和议却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间越久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动攻击。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进攻辽西诸城堡攻陷明方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

五月十一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极议和那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皇太极不中计攻城愈急。

袁崇焕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精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这时天热海上不结冰水师用得着了。

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人的人品本来是相当不高的。努尔哈赤攻辽阳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责任这个战役指挥得一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免想来是贿赂了上官。后来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地方赵率教申请戴罪立功带领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卫但到达时觉已被蒙古人占住他便不敢再进。努尔哈赤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自己不亲去赴援后来宁远大捷他却想分功以致给满桂痛骂酿成了很大风波。

和满桂冲突时袁崇焕相当支持他。赵率教感恩图报又得袁崇焕时时勉以忠义到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和皇太极部下的精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也是每战都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无日不战战况的激烈不下于当年宁远大战。六月初四那天皇太极增兵猛攻。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弹和矢石清兵受创极重。攻到天明时皇太极见支持不住了只得退兵退到小凌河扎营等候各路兵马集中整编。

赵率教转怯为勇自见敌潜逃到拚死守城自畏缩不前到激战二十四日到后来更在保卫北京之役中血战阵亡终于在历史上与满桂齐名成为当时的两大良将。他这个重大转变非常突出的证明了袁崇焕的领导才能。

皇太极整理好了部队转而去攻宁远。

清军上次在宁远吃过败仗兵将心中对袁崇焕都是很忌惮的。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就勒兵不攻。皇太极对诸将说:“先汗攻宁远不克这次我攻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宁远我可要声名扫地了。”于是下令总攻击破城下明军骑兵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于到城外决战了。上次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枪炮。皇太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然后伏兵齐起。但明军没有上当守垒不追。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满桂战于城外。祖大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兵后路。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箭。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这场大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尸。

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领三百人)三十余名。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亡。但清方纪录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七月清兵败回沈阳。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胜利。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1。他和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可见袁崇焕这十六个月中的准备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时期局面当然更有改进。

这一仗大捷军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靠了葡萄牙的红衣大炮。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士波尔、米克耳两人见到明清交兵有机可乘便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于是召还已驱逐了的教士。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萄牙教士和炮手进入中国2。后来中国在外国教士和技师指导之下自行铸炮。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威破敌。金人要直到数年之后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开始铸造大炮。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他中进士的主考官韩p、保荐他的御史侯恂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袁崇焕当然不肯克扣军饷去孝敬魏忠贤。但为了大目标是守御锦州、宁远他也相当的委曲求全。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立刻就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大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

但魏忠贤仍是不满意。所以虽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得不到甚么重赏只升官一级。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大捷而升官理由是在朝中策划有功连魏忠贤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孙也因此而封了伯爵。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儿子只好大封他侄儿封他侄儿的儿子。

魏忠贤这时更叫一名言官弹颏袁崇焕说他没有去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只得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立刻批准派兵部尚书王之臣去接替。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大喜若狂而听到加给袁崇焕的罪名与评语竟是“暮气”两字恐怕大喜之余却也不免愕然良久吧?袁崇焕这样的人竟算“暮气沉沉”却不知谁才是“朝气蓬勃”?

袁崇焕离开宁远时心中感慨万千可想而知。那时他还只四十岁左右方当壮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负的时候。

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他的部属将士既感诧异更是忿忿不平。他写了一诗给一个部将诗中说:我们慷慨同仇间关百战功劳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但我的苦心却只有后人知道了。建功立业固然很好回家休养也是不错。对于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罢。这诗显得很有气度3。不过他对于天启皇帝还是十分感激的。他本来是一个七品知县自天启二年到七年夏天短短的五年半之间几乎年年升官中间还跳级直升到“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实在算是飞黄腾达。他自觉升官太快曾上疏辞谢。他说在诸同年中官职最高之人和他也差着好几级为了要做部属武将的榜样请皇帝收回升赏的成命。皇帝批复说:你接连三次谦辞品德很好但你功劳大升官是应该的④。

他在回广东故乡途中经过大庾岭时写了一诗感念天启对他的知遇之恩5。他心中明白天启是个昏君可是对待自己实在很好。

他到了广州去光孝寺游览踏足佛地不禁想到生平杀人甚多和环境大不调和6然而那也只是感到不调和而已。英雄豪杰一往无悔却也无须对菩萨低头不必对杀了该杀之人有甚么遗憾。

1袁崇焕的奏章中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合马交锋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枪下而拚命不顾夷之凶狠剽悍。臣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诸军忿恨誓一战以挫此贼。此皆将军满桂之功居多。”

2马耳丁的《鞑靼战记》中大吹葡萄牙传教的功劳又说:“上帝对于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必予福佑所以中国皇帝对鞑靼人(指满清)作战大胜。”其实天启皇帝信仰的是鲁班先师并没有信仰基督教的上帝。

据冯承钧译、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崇祯三年澳门葡人队长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广州巨商恐失垄断中西贸易之利厚赂朝臣加以阻挠。后葡军队长公沙的西劳阵亡于登莱。《碧血剑》小说略取其意。

3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其中“功高明主眷”这一句不免含有苦涩的意味。天启决不是明主天下皆知自己功高如此结果却得了这样的“眷”这位“明主”真是“明”得很了。

④袁崇焕《天启六年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中说:“且武人奔竞少竖立便欲厚迁稍不合辄思激去要挟朝廷开衅同类今边疆始终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臣今日不自处于恬何以消诸将之竞?况臣原无富贵之心又皇上所鉴也。”对这个辞赏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奉圣旨:袁崇焕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为过;乃三疏控辞愈征克让。还着遵旨祇承。该部知道。”

5袁崇焕《归庾岭》:“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忍说还山是?难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6袁崇焕《遇诃林寺口占》:“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如今着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

本站最新网址:https://zwxs.or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